25.
我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,会让我羞愧。看着他们明亮的瞳孔里我自己的影子,会让我觉得他们爱我,明晰自己对爱的极度饥渴――这让我感到深深的自卑――我是个缺爱的可怜虫。
――
其实那天到后半夜,年轻男人被她折腾的没力气,躺在床上气chuan吁吁,两人都汗淋淋。她借口洗澡,yu图开灯。那个男人xiong膛缓缓起伏,像是还沉醉在余韵里,只是放在眼前的手,忽然默默放下来了。
无声地。
一人试探底线,一人默许放纵。
昏黄的灯光下,是一张熟悉又陌生的,长开了的脸。
那一瞬间,林寻的大脑似乎瞬间定格。
她宛如走ma灯似的,无法阻挡自己的思维穿梭到几年前。
高中,罗雅丽,折磨,破碎,黯淡无光。
她最想遗忘并逃离的东西,似乎不经意间又被翻开土壤重见天日,即使她固执认为这些古旧记忆早已深埋腐烂。
她震惊之余,便是手足无措。
她唯一能回味的,是当时连救命稻草都断掉的无助绝望感,她冷漠无情的保护机制没让她记住还有其他shen边人。她残酷地,无意识对某人选择xing遗忘。
可能是出于想抓住救命稻草,她当时不明不白妄图接受少年诚恳的剖白;可dao德感又在作祟,谴责她不负责任的所作所为,她在欺骗,再利用,然后在恐慌下逃避。不正视,不负责,一再规避麻烦和风险。因为畏首畏尾,被罗雅丽拘束着无形失去chu1理事情的能力,她把这些搁置在岁月里,让它肆意liu放了。
直到现在,她看着shen旁的,同床共枕的lou水情缘――一切片段开始回转,她不得不把自己刻意避开的棘手事物重新审视,并像个成熟的大人一样chu1理好。
事实上,林寻的一切都还稚nen。
三观认知,社会经验,chu1事方式,人际关系等等等等,她只是年龄到了该成熟是阶段,但是内心,思想,jing1神可能仍然保留孩童的茫然幼稚,这势必是很多人步入社会都需要面对的。诚然,林寻现在还没有熟练掌握好这些技能,不过幸运的是,她在努力ti会学习了。
关于恋爱这一课题。对林寻这种人来说,肯定有不同的han义和价值。于她而言,似乎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经历了生母罗雅丽,还有生母情人顾裕恒的摧残,她只感觉自己的感情被耗尽,已是风中残烛。她没真正ti会学习过爱,又怎么会爱人,所以对有关自shen的感情问题一概避而远之。
因为心变成了漏斗,无论别人倾注再多,也很难不保证这些爱意不会顺着开口偷偷liu失,没有一滴能贮存下来。
对于异xing的看法,林寻也chu1于一个矛盾的状态。
罗雅丽在她小时候经常会抱怨家庭,丈夫,孩子,向林寻输出各种各样的不满,可这些认知是割裂的,不完整的,她只是向孩子输出情绪,让她们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,并不在乎她们是否有能力去chu1理消化这些负面情绪。
而女儿和母亲的深层纽带因罗雅丽的异化而扭曲,林寻对母亲shen为女xing的共情变成了她痛苦和愧疚的来源。她只能看到一个可怜至极,向她卖惨求同情的,为她和家庭牺牲一切献祭幸福的母亲。
如果一个女人结婚后,无论如何都会这样,都会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人格,职业,梦想,jing1力,然后转变为不满后悔,自怨自艾,jing1神崩溃,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。原本应该承载父母爱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的孩子,却变成了一个家庭矛盾不断激化,争吵隔阂发酵,甚至不幸的gen源的话,一切又还有什么意义?
没有幸福感,没有安全感,罗雅丽给她灌输的,是蒙蔽了幸福的绝望的偏见。于是一张白纸,就被染上了各色,从罗雅丽的痛苦,她汲取到了女xing的可悲,和恐婚恐育,恐惧变成她一样声嘶力竭的“疯子”;从父亲方面,她汲取到了一个无力的,试图转移矛盾,逃避问题的异常无措的束手巨婴。
从母亲日益崩溃,父亲沉默退让,到母亲挑拨是非,父亲暴躁压抑,家庭氛围不知不觉开始压抑,从nuan巢变成囚笼,变成会吞噬人的恶兽,会xi食人灵魂的荒坟。
离开家庭,再看周遭环境。
一个正常的女人,是该喜欢男人的吧?
可是……
min感悲观的女孩,不guan看了多少玛丽苏言情小说,偶像电视剧,青春伤痛电影,都对异xing认知产生割裂而无从整合。这些东西,也就是所谓文娱产品,里面大多刻有偏见。世俗热衷于把女xing边缘化,塑造成一个min感多疑,情绪化,恋爱脑,三观认知低下,愚蠢但好看的花瓶。女xing的温柔大爱,成为被无限索取的由tou;漂亮的